【众说医共体·战疫】王家骥:面对疫情,医共体要做四点反思
编者按: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医共体在战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总结梳理医共体防控疫情的经验,探讨未来医共体建设完善发展之道,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远程医疗发展指导中心、健康县域融媒、中国县域医共体网联合主办了系列“医共体‘战疫’视频研讨会”,面向全国公益直播。截至目前,医共体“战疫”研讨会已经举办三期,全国累计14000多人在线收看了直播。
为了让更多人更详实的了解、学习研讨会领导、专家的授课内容,特开设《众说医共体·战疫》专栏。本期刊登: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会长、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专家组成员王家骥所作《新冠肺炎防控中,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的作用及反思》主题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和精粹观点。
在新冠肺炎防控中,全国各地的紧密型县域医卫共/联体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及社会资源的作用,通过三级或和二级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属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有效协同合作,形成了上下联动的防控网络,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现了“早筛查、早发现、早隔离、早转诊、早诊断、早治疗”的成效,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联合抗疫、各司其职的新冠肺炎防控战略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战”中扛起了责任、经受住了“大考”。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习总书记就加强疫情防控和改进应急管理体系作出的新部署,为提高我国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推动和完善疫情防控乃至整个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补齐短板 强化弱项
在医共体疫情防控取得一些成就,但也暴露出一引起问题,要尽快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的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切实整改和落实。
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增强全社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执政能力。
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要从这次疫情及既往疫情防控中全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切实完善和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及机制,要抓实抓细抓落地。平战结合以“平”为主(疫情期突发事件应对与非疫情期健康管理及健康素养提升),不能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拆东墙补西墙,要解决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深层次、长期痛点及短板,加强公共卫生软硬件建设,提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卫生服务意识与能力,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障防线,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以医防融合的紧密型区县域医卫共同体为核心,建立常态化、以基层社区为重点的共建共享、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疫情防控网。城乡社区是疾病防控的第一现场,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最有效防线,守住的基层社区防线就能有效阻断疫情的扩散蔓延。要加强基层防控能力的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医卫共同体基层是疫情防控及公共卫生工作落实的关键抓手。要切实解困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能力不足、人才不足、投入不足”。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及疫情防控管理机制建设是瓶颈和关键。
强化改革创新,实现“两结合一联动”
今后,要进一步发挥医共体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就需要强化和完善区域医卫共同体重大疫情及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建设及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组织管理完善,服务流程优化,区块网格链、动态大数据、人工智能服务等技术的运用及理念的创新,从治理管理组织架构、基础设施、预防控制、疾病救治、社会救助、资源保障、风险管理等方面,作出顶层、整体、协同、规划,切实建设好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实现:
以“预防”为主的防治结合(公卫服务与医疗服务相结合、应两手抓,医疗救治时要有防护或健康教育意识);
以“下沉”为主的上下联动(强化医卫共同体内双向转诊中下沉,各级协同做好服务家庭居民健康管理,提升患者的健康责任及自我防护保健意识与能力);
以“块(整合协同共建)”为主的条块结合(区域医卫共同体各相关公共卫生服务职能部门及专科的条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及家庭居民健康服务的块结合),持续性提高基层防控水平与能力。充实基层一线具有防治融合技能的全科医生团队,加强风险沟通及防范、联合培训和演练,是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
落实“放管服” 实现医防融合
强化区域医卫共同体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组织管理原则及配套,切实落实“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层级,实现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共建共享协同实施:
医卫共同体集团党政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各行政职能部门向上对接省市区各职能部门、向下对接各主管A角和兼管B角的对应科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各职能科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是政令上传下达、任务落实协调中心及信息反馈中心,向上对接主兼管领导及各行政职能部门,向下对接指导的各主管A角和兼管B角的全科医生团队或社区卫生服务站;
全科医生团队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团队服务的实施者及协调者,向上对社卫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接受任务和反映基层签约服务家庭居民的需求及心声,向下对接签约服务家庭和居民,协调社区党群等组织,将家庭居民健康促进工作(家庭成员健康责任意识、自我防控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等)纳入其中。
实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与管理横向(集团医院不同职能部门或科室间)AB角互换、纵向下沉、纵横交错、团队协作的运行体系及管理模式。
完善配套政策 落实责任担当
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医卫共体内部运行机制。真正形成政府主导、协同推进、分工协作、利益风险共担等机制,实现内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打通内部资源(尤其是信息与人)壁垒,实现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服务协同(强化双向转诊协同、专科与全科医师主兼不分家)高效。
积极研究探索有效的管理制度及对策措施。切实解决医卫共同体牵头医院与基层医卫机构间的内部运行“四(人财物信息)统一”;避免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流于形式,将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联合打包支付(内部多元复合式支付,牵头医院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按病种和疾病诊断分组付费,基层医疗及公卫服务按履约人头与结构以及慢病医防融合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相结合付费),结余或超支合理分担、结余自主留用甚至奖励服务双方。完善医卫共同体重点指标考核(尤其双向转诊中的下转等)奖惩机制,避免医保基金被蚕食(大病过度医疗,加快大病商保共担责任)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重服务过程轻结果)的浪费。
明确紧密型医卫共同体内各层级功能定位及分工协作。明确各层级功能定位及责权利和义务,加快推进医联体内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建设及团队服务考核,通过签约服务强化医卫共同体内居民首诊到基层,上级医院对上转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并及时转诊至基层继续康复治疗和健康管理,为签约老年及长期卧床患者提供一体化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及健康管理连续性服务。
切实提升医卫共同体内专科医生疾病防控意识和基层全科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医卫共同体内要将牵头医院下沉医疗技术力量和帮扶提升基层医卫机构全科诊疗服务能力作为考核内容,树立互帮互学、医教研学相长(专科医生向下传授医疗技术,同时也应学习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防治结合整体健康管理思维模式、疾病防控及沟通协调能力;全科医师向上虚心请教专科医生的专科特长与技能)、平等相处,督促和落实帮扶措施,下沉帮扶要见实效。
强化居民签约及有序就医。除医保渐进式制约措施外,要提升医卫共同体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群众了解其特色、医疗及公卫服务项目及水平。要加强相关政策制度宣传,特别是分级诊疗制度、医保报销政策等,获得居民认同,促进区域内首诊、预约、签约、履约率以及双向转诊率中下转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