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分会2025年工作安排座谈会成功召开
2025年3月4日上午,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智慧医疗分会2025年工作安排座谈会在广州天河区龙洞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隆重召开。会议旨在凝聚行业共识,明确智慧医疗发展方向,推动基层医疗数字化转型。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会长王家骥、智慧医疗分会主委袁蓉、秘书长李雷及各副主委、常委、嘉宾等共同参会,会议由秘书长李雷主持。
会议开始由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王家骥会长发表致辞,强调智慧医疗是“正方兴未艾”的趋势,提出“AI技术应与基层医疗深度结合”,并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智慧医疗装备专业招生规模翻倍,需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基层医疗的复合型人才。”建议分会“借鉴其他单位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智慧医疗模式”,呼吁“产学研合作,加速AI技术在基层落地”。
随后,李雷秘书长向各分会领导班子成员介绍了分会2025年工作计划,提出“四大核心任务”:
· 技术推广:普及AI辅助诊疗系统,提升基层医生使用率;
· 试点建设:选择社区医院开展智慧医疗试点,探索可复制经验;
· 资源整合:联合企业、高校共建专家库,推动人才共享;
· 政策协同:争取政府与社会资本支持,破解基层信息化建设资金难题。
发展探讨:直面挑战,共谋路径
会上还公布了2025年分会的轮值主委,何立华、黄秀贤、黄国军、徐飞、梁樱棠、黄德胜几位副主委将轮流接过主委工作,并就轮值工作及分会发展做出如下发言:
何立华副主委(佛山市南海区丹州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提出“基层AI应用需解决三大痛点”:
o 数据壁垒:基层医疗机构数据孤岛问题严重,需打通信息互通;
o 技术适配:现有AI工具多为单一场景应用,缺乏系统性整合;
o 人才缺口:基层医护人员信息化能力不足,需加强培训。
倡议“协会牵头建立区域性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共享”。
黄秀贤副主委(东莞市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东莞基层医疗系统存在模块分散问题,现有AI技术应用分散。黄秀贤主任建议结合政策,优先在辅助诊断、药品管理等领域试点,利用信息化优势打造标杆案例并推广,以缓解人才短缺,提升基层服务效率。
黄国军副主委(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分享医院本地化AI模型部署经验,强调“算力与数据质量是AI应用关键”,建议分会“推动建立基层AI算力共享中心,降低机构技术门槛”。
梁樱棠副主委(中山市坦洲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提出“公立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需突破财政瓶颈”,建议协会“联动企业资源,探索‘企业付费+政府补贴’的多元化投入模式”。
黄德胜副主委(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以协会为纽带整合资源,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基层医疗人才。
o 整合资源:依托协会平台联动企业、高校、医疗机构,推动技术下沉基层;
o 专业对接基层:聚焦健康大数据管理专业,引入企业案例并共建实践基地;
o 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互聘专家,推荐毕业生基层就业,联合开发AI诊疗技术。
此外,广东金泰药业李柳英、广州誉乾医药梁娇燕、广州华银医学检验中心李华丽、扬子江药业集团曾献林等企业会员代表也纷纷表达了积极参与,共同扶持,努力为基层医疗事业添砖加瓦的积极态度。
经验分享:实践创新,示范引领
接着龙洞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徐溪院长依据自身经营经验,向大家展示了中医康复科“医防融合”模式:
· 将中医体质辨识仪、经络检测纳入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效率;
· 设立“康乐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全周期康复服务;
· 通过“公卫+家庭医生签约”联动,实现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92%。
会议总结与展望
最后,分会主委袁蓉就本次会议作出总结发言:“2025年是智慧医疗分会发展的关键年,我们将以‘技术赋能基层、数据驱动决策’为核心,推动广东省智慧医疗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她提出基层医疗需兼顾坚守与创新:深耕社区的民营医疗机构虽面临资金压力,仍坚持承担政府购买服务职能,通过联动扬子江药业等企业资源、引入智慧医疗技术,以“护理上门”“康复上门”等场景推动服务下沉基层,强调务实提升服务能力比追逐高精尖技术更重要;同时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内部选拔、员工激励及学习先进经验优化服务模式,呼吁各副主委单位整合资源、创新标准,以智慧医疗实效助力基层医疗可持续发展。
本次会议汇聚智慧医疗领域专家与实践者,共探基层医疗发展新路径,同时也为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智慧医疗分会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会议确立了以智慧赋能基层、服务民生为核心方向,强调多方协作与模式创新,为构建高效、普惠的智慧医疗体系及基层健康服务新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会人员一同参观了龙洞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智慧医疗分会秘书处供稿)